矿业公司系统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已有15年,从“两个创建”到“十小促十变”“百队千员”,矿业公司党委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步伐,不断丰富群众创新的形式和内涵。近年来,矿业公司进一步探索实践了“四个结合、两个延伸”的全员创新模式,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百分之百进工作室、抓课题,打破传统行政组织边界,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和领导、专业人员、技术工人“三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专群结合、团队创新与岗位创新相结合、条块结合,把团队建设和“三创”活动向专业系统延伸、向基层延伸,“人人是创新主体、处处有创新课题”的氛围愈发浓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落实首钢“两会”提出的“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具体要求、学习推广首秦公司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围绕矿业公司今年38项重点工作和13个专项方案的落实,各单位坚持业务拓展到哪里,团队就组建到哪里,课题就研究到哪里,创新就深入到哪里,加大培育工作室力度。
“巩固老团队,培育新团队”。去年开始,按照“抓好示范、巩固成果”的要求,矿业公司各单位统筹兼顾,整合重组,加强硬件投入,推进工作室达标建设。“有挑战目标、有创新课题、有核心骨干、有活动制度、有激励机制、有创新成果”的“六有”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更规范、特色更鲜明。同时,加大资源共享、区域互动,矿业公司多次组织职工创新工作室互动交流。一批整合型、现场型、课题组型工作室应势而生。“千百个脑袋转起来,千百双手动起来”,激情演绎了一曲饱含时代创新精神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小小的工作室到底有多大能量?
成立于2016年6月的水厂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工作室,以矿业公司重点任务“加快资源再利用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己任,围绕尾矿高效浓缩和尾砂干排工程,完成了提高输送浓度、建筑砂和干排砂稳定达产等课题15项。总结形成的“全流程一体化尾矿处置工艺”创新成果,通过了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普通浓密机高效升级技术集成”“一种新型喂料工艺”等4项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2017年1—9月份,尾矿输送和筑坝两个工序的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1188万元;累计销售建筑砂4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50万元。同时,减少尾矿入库量300多万吨,延长尾矿库使用年限6个月。依此计算,尾矿库使用年限可以由原来的不足3年延长到10年以上。
设结公司沈虎庄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9月,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渣盆专利技术在股份公司成功应用,用户年节约费用2000多万元。股份公司2160和1580轧线保温罩全线投产,为用户年降成本160多万元。熔融钢渣热态转碟式钢渣水淬技术,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是实现超越的最佳途径,工作室是成就职工的最好平台。”带头人沈虎庄语气坚定、掷地有声。
——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役。工作室群策群力,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大石河铁矿自动化研究工作室围绕“百元选厂”目标创新攻关,完成课题20项。先后实现了北门废水回收泵站、新尾矿库回水泵站、尾矿一泵站自动控制改造,实现无人值守。
攻坚克难、彰显价值,创新工作室是破解生产难题的“智囊团”。
杏山铁矿提升区设备攻关工作室成员80%为青工。围绕达产提效、降本增效,小伙子们先后实施完成《道砟缓冲仓下料改造》《副井操车信号系统无人值守》等项目30余项。《IGCT模块小车》和《分矿器调整装置》获得专利。“在工作室攻关中,大家集思广益,没有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之分,只要有点子、有想法,都有发言权。”工作室成员葛磊说。在创新工作室,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人人参与形成了创意涌流、活力激荡的良好氛围。氛围浓,则活力增。
“自翻车倒运尾砂时,因尾砂含有水分,遗撒会造成线路污染。通过使用旧皮带等对自翻车各部的缝隙、孔洞进行封堵,投入材料费仅6万多元,全年可节约尾砂清理费用140余万元。”运输部群策工作室带头人郭庆良介绍。这是运输部群策创新工作室一年来完成的25项改造中普普通通的一项,这些创新成果加起来每年可以为运输部节约费用200多万元。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创新工作室成为促进技术进步、迎接市场洗礼的“发动机”。
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协力公司李东内燃工作室先后承担了部分单位的工程机械维修任务,首次承揽了发动机大修、自卸车12档变速箱大修、井下铲运机大修等十余种设备大修,创收110多万元。机械厂耐磨耐热备件攻关工作室,提高备件自制能力。对耐磨备件大型电铲铲唇攻关,形成系列产品,美卓两壁实现批量生产。矿建公司钢结构技术创新工作室在实战中提升能力,攻关焊缝质量问题,解决坡口开设精度高、焊缝余高小等多项技术难题。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以美标标准为依据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和加工制作操作指南。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关键靠人才。矿业公司工作室建设一直倡导“谁干谁知道、谁用谁主导”,让职工成为创新主力军、管理主人翁,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员工。各基层单位、各工作室都出台了短、长期相结合的创新激励办法,充分发挥全员创造性,联结个人创造力。
如今,创新工作室全面开花。矿业公司共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115个,团队成员1000多人。还自主开发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网上平台”,各工作室日常活动开展情况、团队课题攻关情况都能够跟踪和展示,实现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同时,平台成为职工创新的“资料库”和“存储云”,每个工作室专属的展示平台,成为强化创新意识的媒介,展示群众创新的窗口。“创新人人可为、创新时时可为、创新处处可为、创新事事可为”。小小的创新工作室,能量就是这么大。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进一步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功能、攻关核心作用、标杆示范作用,增进职工创新工作室之间的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职工创新工作室网络与梯队,促使职工创新工作室有序高效发展,打造“首矿工作室”品牌,任重而道远……